轩尼诗(Hennessy)是法国奢侈品巨头路威酩轩集团(LVMH)旗下知名烈酒品牌,与人头马(Remy Martin)、马爹利(Martell)和拿破仑(Courvoisier)齐名,是享誉全球的四大干邑(Cognac)品牌之一。
轩尼诗诞生于1765年,由爱尔兰籍军官李察·轩尼诗(Richard Hennessy)创办。1806年,李察·轩尼诗任命让·费尔沃(Jean Fillioux)为品牌的第一位调配大师,轩尼诗与费尔沃两个家族长达两百多年的合作关系从此建立并延续至今。如今,监督陈酿和调配这一使命已在费尔沃家族中传承了八代人。1856年,轩尼诗家族的“手握战斧”徽纹正式成为了轩尼诗干邑的品牌商标。
从诞生至今,轩尼诗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1794年,轩尼诗干邑出口到了美国,并逐渐积累起人气,对后来的美国黑人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据记载,轩尼诗干邑于1819年运抵印度。随后在1850至1914年,澳大利亚也为轩尼诗的魅力所折服,成为其销量名列前茅的市场之一。19世纪中期,得益于苏伊士运河(Suez Canal)的开通,轩尼诗干邑在1859年来到了中国,而后在1866年到达日本。后来,轩尼诗分别于1869年和1891年漂洋过海来到巴西和非洲,甚至在1949年由法国探险家保罗-埃米尔·维克托(Paul-Emile Victor)带到了北极。
古往今来,轩尼诗可谓是皇室贵族的宠儿。1817年,受当时还是威尔士王子(Prince of Wales)的英国国王乔治四世(King George IV)所托,轩尼诗出品了VSOP干邑白兰地。1818年,轩尼诗干邑来到了俄罗斯——作为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Maria Feodorovna)皇后赠予儿子沙皇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 I)的礼物。自此之后,轩尼诗便常常收到来自沙俄皇室的订单。
从葡萄果实采收,到臻醇酒液入喉,其中的奥秘是漫长的等待和繁复的工艺。轩尼诗干邑的酿造流程包括六个步骤:采收、蒸馏、陈酿、筛选、调配和装瓶。葡萄采收是整个流程的起点——达到理想成熟度的果实由机器采收,确保采摘过程精准而高效。10月底至次年3月末是漫长的蒸馏过程,采用传统的铜制夏朗德蒸馏器(Charentaise still)进行两段式蒸馏,白玉霓(Ugni Blanc)葡萄酒由此转变为清澈无色的生命之水(Eau-de-vie)。一般而言,12公斤的葡萄能够酿成9升葡萄酒,经过两次蒸馏后仅能得到1升生命之水。
生命之水需要桶陈多年,从橡木桶汲取风味和颜色。陈酿期间,盛装生命之水的橡木桶需要适时更换,为酒液增添复杂度。此外,不同的温度、湿度和灯光对生命之水影响各异,所以陈酿环境需要时刻监测与调整。比如,夏朗德河(Charente River)附近的酒窖湿度较高,能够让生命之水发展得更加圆润醇厚,而较为干燥的酒窖则能孕育出更具个性的生命之水。轩尼诗的65座酒窖里,陈列着超过35万个橡木桶,生命之水“藏品”数量全球数一数二。
两个世纪以来,轩尼诗的品鉴团队每天早上11点准时碰头,严谨细致地品味50至100种生命之水,质量不达标的酒液会被筛除,脱颖而出的酒液则置入橡木桶陈酿,陈酿期间仍需至少每年品鉴一次,确保品质始终上乘。每年,品鉴团队大概需要对一万种生命之水进行复查。调配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各种酒液的独特风味和谐共存,更重要的是相得益彰。调配的第一步往往是将风格类似的酒液按照特定比例进行混合。在调配大师的指导下,年复一年,这些独特工序保证轩尼诗出品的干邑始终醇香如一。
干邑装瓶后,液面和瓶塞之间会留有一定距离,让酒液在瓶陈过程中能够自由“呼吸”。完成装瓶的干邑将会运送至全球各地的经销商处,平均每天会有24万瓶干邑运送至160个国家。轩尼诗的酿造设施名为“新桥”(Pont Neuf),象征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里面配备了高速装瓶生产线、储存间、酒款溯源系统以及物流车间。此外,其建筑设计和酿造流程充分考虑了环保与可持续因素,已获得高等级的环保认证,在高效节能、循环用水等方面均可圈可点。
轩尼诗旗下干邑表现出彩、声名远扬,并与众多名人与品牌推出了联名酒款,坚守传统与品质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理念与潮流元素,深受世界各地消费者喜爱与肯定。纷繁多样的产品之中,销量名列前茅的是三个经典酒款——VS、VSOP和XO。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便是轩尼诗两款典藏高端干邑白兰地——百乐廷(Paradis)和李察(Richard Hennessy)。1979年,品牌第六代调配大师莫里斯·费尔沃(Maurice Fillioux)受到交响乐启发,打造出百乐廷干邑白兰地;1996年,与轩尼诗创始人同名的李察干邑白兰地诞生,出自第七代调配大师雅恩·费尔沃(Yann Fillioux)之手,旨在致敬品牌走过的两百余年光辉岁月。
周末福利价 ¥558